查看原文
其他

人民日报:别让科技人才把生命浪费在跑经费、争项目上

2017-06-26 新华每日电讯

【导读】有研究表明,科学家做出贡献的最佳年龄段为25至45岁,最佳峰值年龄为37岁。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心难以二用,呼吁要把时间还给科学家。



别让科技人才把生命浪费在跑经费、争项目上


来源:人民日报、瞭望、中国青年报


让科学家潜心攻关

柏木钉

《人民日报》2017年6月24日01版要闻


跑经费、争项目费时费力,经常不得不从节假日“偷”时间写各种计划书和报表。近日公布的一项青年科研人员生存发展状况调查,展现了这个自嘲为“青稞”(“青科”的谐音)群体的压力。


近年来,我国在科研经费管理等方面推出许多改革举措,取得明显成效。但从调查结果来看,有些问题还没有彻底改观。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合理、收入偏低等学术之外的负担,影响工作效率,也不利于身心健康。


研究表明,科学家做出贡献的最佳年龄段为25—45岁,最佳峰值年龄为37岁。进一步深化改革,把青年科技人员从压力中解放出来,专注于科研,可以说是“青稞”们的共同呼吁。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心难以二用。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把时间还给科学家,千方百计为他们潜心攻关创造条件,是为科研人员造福,也是给科技创新加油。



评论


让科技人员“少跑腿”

扈永顺

《瞭望新闻周刊》2017年6月3日


5月30日,我国科技工作者迎来了首个“科技工作者日”。


我国有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超过7100万,R&D(研究与开发)人员总量535万;回国人才超过110万,是前30年回国人数的3倍。


我国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带来了科技领域诸多“国之重器”。一年来,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建成使用,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制造成功,“海洋六号”科考船刷新多项极地和深海科考纪录。


但我国的科技实力与美、德、日、英等发达国家依然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我国创新基础比较薄弱,重大原创成果不多,很多高端技术仍然受制于人,中低端产出占比过大等。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实施科技强国战略,缩小我国与世界科技强国的差距,人才是基础。近日,中国青年报社联合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发起了“青年科研人员生存发展状况调查”,共1066位青年科研人员参与调查。


虽然我国研发投入能力已超过日本、德国,位居世界第二,但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2.14%的青年科学家认为“自己科研经费充足,可以开展费用较高的实验”,而有20.64%的青年科学家认为“科研经费的缺乏已经严重影响其开展创新实验”。


科研经费分配和管理带来的种种问题使得青年科学家耗费大量时间在项目申报、课题汇报、参加各类评审活动中。调查结果显示,66.7%的受访者把科研或实验之外的时间花在了争取项目、申报经费上。


“跑项目”耗时太多的原因在于,我国科研经费采取以竞争性为主的分配方式。而在基础研究领域,国际上稳定性与竞争性经费配置的比例一般为“七三开”甚至“八二开”。让科技人员全心全力搞科研,少为争项目、争经费“跑腿”,就要加大稳定性、持续性的经费支持。


为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还要进一步完善既有效激励又公平合理的分配政策。近年来,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技改革和创新发展的政策,如《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等,但具体实施细则还有待进一步制定。


此外,简化报销手续,简化科研管理流程,减少无效的各种报表、文件;允许项目雇用秘书,减少行政财务事项耗费时间都是让科技人员“少跑腿”的有效措施。


延伸阅读

科技进步加大失业风险?研究发现:两大类职业难被取代

中国黑科技又添新成员!西方世界忙吵架,中国默默在进化

胖是工伤!研究表明,越努力工作的人越容易发胖

“挖人大战”,催生逐利、谋官、谋房的“职业跳槽教授”!


监制:易艳刚  |  责编:张慧  |  校对:赵岑

好钢用在刀刃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